在1859年,德国鱼类学者彼得·威廉(Wilhelm C.H. Peters)在委内瑞拉首都卡拉卡斯的Rio Guaire地方发现孔雀鱼,因此他成了最早开始描述这种小型淡水鱼的科学家,由于孔雀鱼看来和花鳉属的鱼类很相像,所以彼得·威廉就命名孔雀鱼为孔雀花鳉(Poecilia reticulata)。Reticulata这个词意指孔雀鱼身上部分重叠的鳞片形成蕾丝般的图样(由此推测最早被发现的野生孔雀鱼很可能带有蛇纹基因)。1861年时,西班牙的西尼尔·菲利浦(Senior Filippi)得到一些来自巴巴多斯的孔雀鱼标本,由于他没看到彼得·威廉曾经做过的描述,而误认为自己发现新的属。
西尼尔·菲利浦发现到孔雀鱼看起来和花鳉(Poecilia)十分相似,于是将它称作虹鳉(Lebistes poeciloides)(Frazer-Brunner, 1953),而孔雀鱼这名称则是一直等到英国的传教士罗伯特·古比(Robert Lechmere Guppy)文献中提到的第一个发现孔雀鱼的人于1886年从特立尼达带回一些标本回去鉴定以后,经大英博物馆的阿尔伯特·冈瑟(Albert Gunther)博士鉴定此标本为新的物种,为纪念罗伯特·古比(Robert Guppy),于是就以“古比鱼”(guppy)为孔雀鱼的英文俗名,孔雀鱼的英文名称就此确立。
孔雀鱼的原产地是在委内瑞拉、圭亚那、南美洲的北部海岸地带和一些加勒比海上的岛屿。由于原生的孔雀鱼拥有多种的色彩花样,所以也被大家称为彩虹鱼。孔雀鱼会用它朝上翘的嘴吃掉靠近水面的蚊子幼虫,所以野生的孔雀鱼曾在1930年代,被引进新加坡,来控制红树林沼泽地的蚊子数量(Herre, 1940)。根据各项资料的记载,玩赏改良的孔雀鱼的风气最迟在1950年代就已开始。
中国的孔雀鱼以引进的历史来说,不会超过10年(这里通称的孔雀鱼是以品系孔雀鱼而言)。最初由贸易商引进,大部分的系统来自于日系,少数是德系的系统。事实上中国比赛的规则及饲养风格也大多偏向日本(尤其是纹路系的鱼如草尾、蛇纹、马赛克等)。
在中国玩家争相饲养改良之下,像马赛克、草尾、蛇纹一类鱼只的品质,都有和日本抗衡的实力。实际上像马赛克的发展,和日本就有较大的不同。日本方面认为马赛克尾部要有红、黄、黑三种颜色构成。台湾方面则以偏好红底黑纹或蓝底黑纹的颜色。尾部和尾鳍多彩较丰富。
在自然界中,有蓝色色泽的个体一般来说是偏少的。筒井良树(日本著名孔雀鱼职业改良者,曾参加过草尾品系初期的改良工作)自1996年将莫斯科蓝(一种孔雀鱼表现型)系统引进到日本之后,造成相当大的风潮。一度饲养的人可能多达孔雀鱼玩家总数的50%以上。比赛时单色组往往是一整片莫斯科蓝的天下。然而由于饲养人口众多满,又该种鱼只体型较大,易于饲养,造成整个价格的崩盘。在众多饲养者无利可图的情况下,又慢慢的退却了。
在台湾,常常会有一窝蜂赶流行的情形发生。等到流行一过,遗留下来的破坏往往非当初引进者所能想到。人工育成出的孔雀鱼极难于自然界中生存。由于孔雀鱼算是多产的物种(一胎多达40-60只)在玩家细心的照料下,可以全数育成,生产周期只有22-26天,对孔雀鱼付出越多心血,越能得到漂亮的鱼只。
【孔雀鱼】孔雀鱼的物种学史
-
相关文章
-
【孔雀鱼】孔雀鱼还不甩子
上周四买回来就已经这样了,到今天还没甩子,请问这是怎么回事?谢谢! -
【孔雀鱼】来几张非主流
当年备受争议的一个作品,初衷并不是推出来做观赏品种的,只是自己很喜欢这个表现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
【孔雀鱼】鉴赏:粉红白草尾
图一是重新做的半成品,因为工具鱼的变化,所以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图二是十年前的作品。 -
【孔雀鱼】本想买几个小的吃油膜的。
到家一看太大了 -
【孔雀鱼】买多了,大了。
本想买几个小的吃油膜,到了才…还好,能舔缸😂
杰斯汀
学习了
鱼保丽
长知识了
HM浩铭
学习了
虚拟革命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