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泡泡水族
  2. 底栖观赏鱼
  3. 【其它】几种病因及治疗

【其它】几种病因及治疗

发表于: 2019-07-29 13:35:25
2135 66

鱼病防治方法 
1.白点病 病原体为小瓜虫。本病是由多子小瓜虫侵入鱼体体表皮肤和鳃部引起,一年四季都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是较常见的寄生虫性鱼病。症状和病变:当小瓜虫幼虫侵入鱼体皮肤和鳃部时,刺激鱼体分泌大量的粘液,使鱼体组织增生形成一个个白色状脓胞,肉眼观察时就是一层密麻麻的白点。小瓜虫则藏在脓胞里逐渐发育为成虫。患病初期,胸鳍、背鳍、尾鳍和体表皮肤均有白点状散布,此时病鱼虽仍照常觅食,但常聚集在缸壁一角互相挤擦。几天后白点布满全身,症状开始明显,鱼体感觉不适,且常呈呆滞状浮在水面。病程一般5--10天,如果不及时治疗,白点病将迅速传播开来,使鱼群集体患病。防治: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提高水温(小瓜虫在水温25度以上不易繁殖,28度开始死亡),予以防治。如再辅以药物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
1)提高水温至28度,数天后小瓜虫胞囊就会逐渐破裂脱落,这时更换新水,保持水温恒定,病鱼基本功就会痊愈。 
2)选用0.05%—0.07%浓度的红汞溶液,水浴病鱼5--15分钟,或在100*50*45CM的水族箱中滴入红汞溶液3--10滴,持续2--3天,效果良好。 
3)在10千克水中滴入数滴经稀释后的硝酸亚汞溶液,水浴病鱼5--10分钟,或在125千克水中滴入硝酸亚汞溶液,效果显著。硝酸亚汞因药性较烈,用药时应注意一次性使用,若重复用药,会引起鱼的各鳍腐烂。 
4)在溶水量50千克的水族箱中放入黄豆粒大小的呋喃西林粉,稀释后泼洒于水中,药浴病鱼,也有一定的效果。
5)将新砖放入尿液中浸泡24小时,取出晾干(古时称尿砖),放入病鱼的缸中,数日后就能见效。
 
2.真菌性鱼病 病原体主要是水霉菌和霉菌,大都生长在动、植物尸体或残屑上,但也有一些种类寄生在鱼体的伤口和鱼卵上,是较常见的鱼病。肤霉病:又名水霉或白毛病,是常见的一种水霉菌病。常见的病原体是水霉和绵霉,菌丝形态细长,且有分枝,但也有少数不分枝。菌丝一端像根状,着生于鱼的皮肤和皮肤组织内,其余大部分突出体表。菌丝长达3CM,呈灰白色,柔软,像棉花絮纤维状。患肤霉病的原因,主要是鱼体受伤,鳞片脱落,或寄生虫破坏皮肤,导致病原菌侵入伤口。症状和病变:霉菌从鱼体伤口侵入后,吸取皮肤组织细胞内的营养物质,并迅速地向体外生长。病初,肉眼不易辨别出特殊症状,当肉眼已能看出症状时,菌丝已向内深入肌肉,向外生长成棉毛状菌丝,故称为“生毛”。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同时鱼食欲减退,游动失常,最后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也常发生肤霉病。感染了霉菌的鱼卵,菌丝侵入卵膜,在卵膜外面着生菌丝,逐渐覆盖其他鱼卵,严重时发霉的鱼卵会将霉菌传播给附近的健康卵,使胚胎在孵化过程中死亡,大大降低孵化率。此外,感染霉菌的程度还与其光照时间的长短有关,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的不足,都有利于霉菌的大量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皮肤表面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失去应有的体表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驻呈呆滞状浮在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上的霉菌迅速蔓延,菌丝深入体内,死亡率较高。
防治: 1)在100千克水中溶解孔雀石绿0.3克或次甲基蓝,浸洗鱼体10--20分钟,数日后可见菌丝脱落,不久即恢复原有的色泽。 
2)食盐和小苏打各250克混合溶解于100*55*45CM的水族箱中,坚持数次,效果显著。因热带鱼对食盐的敏感性极强,无论哪种病用盐水浸洗或泼洒后,数日后症状都会减轻。
3)用0.02ppm浓度孔雀石绿溶液泼洒鱼缸中,对防治鱼卵发霉有一定疗效。 
4)用0.3ppm浓度甲醛溶液进行泼洒,可抑制霉菌的孳生。对肤霉病也有一定疗效。
5)在100*55*45CM的水族箱顶端安装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菌的孳生。

3.烂鳃病 热带鱼鳃部疾病有寄生虫性烂鳃和细菌性烂鳃两种。
1)指环虫寄生:病原体为指环虫,虫体扁平,头部前端长有四个黑色眼点,呈方形排列。在适宜的水温中,繁殖很迅速。症状:鱼被大量指环虫寄生后,鳃部明显浮肿,鳃盖张开,鳃失血,精神呆滞,严重时停止摄食,最终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且死亡率较高。防治:将晶体敌百虫0.1~0.2克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5--10分钟,或将晶体敌百虫0.1克经稀释后泼洒于溶水量100千克的水族箱中,每周用药2次,可取得较好效果。
2)车轮虫寄生:病原体为车轮虫。虫体侧面形似圆蝶,体侧隆起的一面为口,旁有带状结构,称口带。口带两侧各长有一行纤毛,虫体以车轮状旋转的方式运动。症状:被车轮虫寄生的病鱼,鳃盖边缘和鳃缝间鳃丝失血,严重时局部溃烂,呈灰黄色,以致鳃骨外露,鱼体呼吸困难,停止摄食,最终窒息死亡。在夏秋季节水温适宜时,由车轮虫寄生的烂鳃病容易传播和蔓延。防治:用硫酸铜0.2克和硫酸亚铁0.1克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5--10分钟,经多次用药后方可痊愈。
3)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体为粘球菌。菌体细长,两端钝圆,易弯曲,无鞭毛,常作滑行运动或颤动。患病后的鱼,鳃部溃烂并附有较多的白色粘液。严重时鳃盖骨的皮肤充血,鳃丝被腐蚀成一个个圆形小洞,软骨外露,呼吸困难,后窒息死亡。粘球菌通常在水温18--25度、PH6.5--7.5的水中生长旺盛,蔓延迅速。
防治: 1)在10千克水中溶解11.5%浓度的氯胺丁0.02克,浸洗病鱼15--20分钟,多次用药后方能见效。 
2)用0.1ppm浓度的硝酸亚汞和1ppm浓度的呋喃西林粉配制成混合液,浸洗病鱼5--10分钟。 
3)在溶水量为100千克的水族箱中放痢特灵或土霉素2--3片,较长时间浸洗鱼体。 
4)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深浸洗或泼洒在水族箱中,也有一定效果。

4.皮肤充血病 本病通常由于光照不足、水质不良或多次新水刺激而引起。在梅雨季节和气温多变季节尤其明显。病鱼体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斑块,布满身体两侧,食欲明显减退,轻者影响观赏,重者导致死亡。
防治: 1)将呋喃西林粉0.2克加食盐250克溶于10千克水中,浸洗病鱼10--20分钟,或选用低浓度药物泼洒,多次用药后皮肤血斑会逐渐褪去,并恢复原有色彩。 
2)延长水族箱中光线照射的时间。
3)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鱼10余小时。 
4)用食用细盐水泼洒,一般在100*50*35CM的水族箱中放盐50--100克。

5.烂鳍病 其原因多由饲水不良,饲水长期处于浑浊状态,受新水刺激过多,水质不佳,或鱼吃不饱,鱼相互撕咬导致细菌感染。烂鳍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也会将疾病传染给鱼群。
防治: 1)在100千克水中放呋喃西林粉0.2克进行浸洗消毒,多次用药后可缓解病情。 
2)在100千克水中放痢特灵3--5片,浸洗病鱼30分钟。 
3)在100千克水中放土霉素5--8片浸洗消毒,能预防幼鱼或成鱼感染此病。 
4)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
5)用庆大霉素浸洗,一般在100*50*35CM的水族箱中放2支。
6.肠炎 病原体为点状产气单孢杆菌。金鱼和热带鱼的肠炎均与此菌体感染有关。其病因主要是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或摄食过饱,肠道胀饱,排泄受阻,最后细菌感染肠道。以春秋季节多见。症状:病鱼初期体表无明显症状,细心观察后可发现病鱼呈呆滞状,停在缸角不动,体肌作短时间的抽搐,不食。翻转病鱼腹部,可见肛门红肿充血,严重时溃疡直至死亡。此外,因饲水不适或摄食过饱,导致鱼体拉白色粪便,这是发生肠炎的征兆。此时,如注意调节水的酸碱度和改变喂饵量,鱼体可逐渐恢复健康。
防治 :1)用呋喃西林粉0.2克浸洗病鱼,经2--3次的治疗鱼体可逐渐恢复正常。若在80*50*40CM的水族箱中,将2片痢特灵溶解于水中,经1--2次用药后效果很好。
2)在80*50*40CM的水族箱中,放庆大霉素2支,有一定疗效。
3)在80*50*40CM的水族箱中放红霉素2片,有一定疗效。
4)在100*50*40CM的水族箱中放土霉素3--5片,低浓度长时间药浴后有一定疗效。

7.竖鳞病 又名松鳞病。病原体为点状极毛杆菌。症状:病鱼体表肿胀,部分鳞片向外张开似松球,鳞片基部水肿,其内部积聚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致使鳞片竖起。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会有许多水状液体从鳞片基部喷射出来,鳞片也随着脱落。有时伴有鳞基、皮肤轻微充血、腹部膨胀等症状。热带鱼患病多因频繁换水所致。
防治 1)用1%食盐水和1%小苏打配制成混合液,浸洗鱼体10分钟,多次用药后方可见效。若在溶水量100千克的水族箱中采用低浓度剂量泼洒,坚持数日也有疗效。
2)用呋喃西林粉0.1克加庆大霉素2支,并溶解于80*50*40CM的水族箱中,长时间药浴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患病初期的病鱼效果较为明显。

8.鱼卵发霉 鱼卵在孵化过程中易变白发霉。其原因有三:一是鱼卵没有受精,因而不久死去,颜色变白并极易感染霉菌,并感染周围健康的鱼卵;二是因水质不良或缺氧等,使鱼卵在孵化过程中死亡,鱼卵变白并感染霉菌;三是正常孵化中的鱼卵被霉菌侵染,导致在孵化过程中死亡。
防治 1)在孵化缸内滴入庆大霉素数滴或孔雀石绿药液数滴,可有效地防止鱼卵的霉变。 
2)用0.2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鱼卵1--2分钟,能预防受精卵的霉变。 
3)用吸管及时吸出发白鱼卵,防止其蔓延。 
4)改善孵化用水的水质,如提高水温或采用循环水过滤设备等,缩短鱼卵孵化的时间,减少被霉菌侵染的机会。

9.眼球凸出症 病鱼两眼外凸,眼球周围红肿发炎,是由于水中有害细菌侵染的结果。本病发病率较低,但患病后治疗困难,死亡率较高。防治:可用抗生素药物进行防治。用低浓度的庆大霉素或青霉素渡注射,可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也可选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泼洒或浸洗。

【其它】几种病因及治疗-图1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