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水族之家
一、净水微生物
无庸置疑,水中肯定存在有净水微生物,但科学家告诉我们,这样的微生物并不高效,通常它们分解碳氧化合物--即碳系有机物,比如葡萄糖就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它的化学分子式为C6 H 12 O 6 ,主要成分就是C(碳),H(氢),O(氧)。但投入水中的食物残渣,以及鱼的分泌物、粪便,属于硫系和氮系有机物,硫和氮是蛋白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能够分解碳系、硫系、氮系有机物的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之中。而且这些细菌大部分为杆菌--形状象杆,除了少数为致病菌,其它多为腐生菌,可以分解有机物。
从土壤中提取的净水细菌,和水中的土著细菌,相互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作用,包括共生、排斥等。只有外来的净水细菌形成优势群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使养鱼的用水常年不用换除,充分展现生态的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从土壤中提取净水细菌是比较高难度的工作,一般饲养者做不了。而且如果不小心带入了病毒、病菌,对水体会产生污染。
二、对养鱼的细胞级研究
这只是养鱼的中级阶段,对细胞的研究,可以让你熟悉使鱼生病的各类细菌和微生物,但对病毒无效,因为病毒比细菌更小,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以看见。但病毒导致的鱼类疾病并不少见,比如病毒性出血症,对鱼类的伤害几乎是致命的。细胞级别的研究可以发现车轮虫、小瓜虫、碘泡虫等对鱼类有害的微生物。对于用自来水养鱼的人来说,这些鱼病还并不常见。因为自来水厂的消毒工作已经杀死了大部分的致病微生物。鱼儿之所以染上这些病,通常是投喂野生的活饵料带入了这些致病微生物。
家庭养鱼能够达到的也就是细胞级的研究,因为花几千银子买一台显微镜还可以接受,但如果花几十万元买一台能看到病毒的先进显微镜,可不是大家可以接受的。
个人认为:只要保持水质清新、鲜活;增加鱼儿的体质;保证营养丰富、成分齐全的饲料,就可以避免病毒性鱼病的发生。如果发生了,可以采用药力持久的中草药,比如板蓝根、大黄等治疗。
三、养鱼精神的提高
中国人的一个特性就是对事物讲求模糊性认识,推崇经验而抵触理论研究。比如喜欢用肉眼鉴别水质的好坏,有经验的人当然可以做的很好;但更科学的方法应该是采用科学测量和计算进行定性、定量的鉴别。这就是中国人喜欢模糊混沌,西方人喜欢精密严谨的来由。比如西方人制造越来越精密的电子设备---CPU,而我们还抱着算盘不放。当然我们也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所以我们也造CPU,但性能上总是比人家差。
我觉得用生物检测水质是一个节约成本又很科学的办法,我们通过观察某一种生物的行为而知道水质,既避免了复杂的科学量算,又保证了结果的准确性。但同样我们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到底是用什么生物好呢?不知道!
我倡导养鱼玩家去买量杯、天平、显微镜,和力所能及的设备,如果你想把鱼养得更好的话。同时你还应该把你的研究发现告诉我们的科学家。
四、养鱼的未来
基因工程、对更小的生物结构的研究,能让我们发现更多关于养鱼的秘密,我们能培育出更好的硝化细菌、光合细菌、净水细菌。制造更好的抗病毒药物,更有营养的饲料。
让我们永无停息,与鱼儿共进!
【技术论坛】养鱼追求的最高境界
-
相关文章
-
关于养鱼的一些建议及看法
第一、关于老手,特别是说养了十几二十几年的,千万别乱说自己是不是老手,这个老手我最多只能说你可能养了这么多年鱼,但是有养明白吗?给新手建议的时候什么最好什么设备最好一步到位,什么看了新手发的照片就随便给别人说怎么治病,动不动就喊新手下药,真的是作为一个负责的老手说的,逛论坛久了,真的太不专业了,我也养了十几二十年,我觉得我都还没玩明白,怎么就很多一看别人的照片就判断出了结论,新手是什么,就是完全对 -
新手易错点:大缸养小鱼
鱼被吸到过滤孔里,费老大劲才弄出来 -
下药除澡需谨慎!!
千万不要手抖!! -
求帮助。
开缸一个星期,用的新过滤,直接自来水加满放鱼,但是没过几天水就醒了,这两天我把鱼用高锰酸钾泡了一下,水今天还是醒。不知道怎么弄了!求指点。 -
求解
各位大哥大姐,这个螺能和浮萍一起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