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泡泡水族
  2. 新手入门知识
  3. 《转载》自森林大帝的养水心得

《转载》自森林大帝的养水心得

发表于: 2018-06-09 18:02:48
1114 29

(自上次转载了一篇关于对硝化细菌的认知,得到了很多鱼友的好评和支持,同样期待作者有更新,无奈当时我没有关于作者的信息,现在我联系到森林大帝作者本人,我简单介绍下老哥目前在一家外企药品公司工作,经常和各种菌类都有研究,也是理论和实践同时进行,在养鱼圈里也有很多鱼友和学生,经我的要求得到老哥同意转载他的文章到泡泡供各大鱼友学习。特此再次感谢作者森林大帝!希望版主能加精供更多鱼友学习和少走弯路)
——————正文分割线——————

养水是养鱼的基本功和必修课,养出一缸靓丽的好水,是每个鱼友的心愿。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却总是不那么容易实现,在论坛里有很多水质出现问题的求助帖,水质浑浊、毒素超标、因为水质不良使鱼得病甚至死鱼的案例经常发生。很多鱼友会受到养不好水的困扰,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在养水方面,近几年经过自己的钻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水族论坛和专业杂志上发表了30多篇水质方面的文章;多次参加龙巅鱼友分享会,和广大鱼友一起分享在我在养水方面的经验;举办过一期“森林系养水培训班”,采用语音授课的方式,全面系统的讲解了养水的各个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我看来想养出一缸好水并不难,做好“三件事”即可事半功倍。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在养水方面的心得。
一、配置好过滤系统
养鱼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配置好过滤系统。要根据今后成鱼的数量和大小来确定鱼缸的尺寸、水泵流量以及滤材配置方案和造流形式。水泵流量和滤材并不一定是越大越多越好,但是要满足基本要求:
1、水循环次数,能使鱼缸水体每小时循环5-10次。
为什么要规定水循环的次数呢?这是因为水中的毒素是在不断产生的,一个完善的硝化系统必须要在第一时间清除掉水中的毒素,所以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水流经生物滤材才能使硝化菌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水循环系统。很多硝化系统不好的鱼缸换大功率水泵后水质变好就是这个道理,增加水循环量是加强硝化系统的一个重要手段。
另外,规定水循环的次数是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澈。鱼缸水质浑浊一直是困扰很多鱼友的一个大问题,我们通常把这种由于微生物大量繁殖而引起水质混浊现象叫做生物性混浊。

鱼缸的水质混沌不清、发灰白色给人雾朦朦的感觉,这是一个物理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细菌很小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但是当它大量繁殖的时候,就会产生乳光,改变水的折光率使光发生散射,造成水的澄明度下降,我们看到水的白浊就是这些细菌大量繁殖暴菌后改变了光反射造成的。
鱼缸里细菌繁殖的速度是和水泵流量成反比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一滩死水为什么会浑浊不堪、变腥发臭?是因为这滩死水不流动,在一个很安逸的环境下,细菌会大量繁殖造成水质腐败。如果让水流动起来,就破坏了这个容易引起细菌繁殖的安逸环境,细菌的繁殖速度就会大大降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不腐”的道理。同理,在鱼缸里也是这样的。能够引起水质浑浊的异营菌,在水泵流量大的鱼缸里繁殖速度慢,鱼缸水质清澈,反之亦然。
很多鱼友担心水泵流量太大后对硝化菌不利,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硝化菌具有附着性,硝化菌会分泌出一种粘性物质,把自己牢牢地粘在固体表面上。即使在10000L/小时流量的鱼缸里,也不会对硝化菌造成破坏。
在配置过滤时必须要保证水泵“实际流量”为鱼缸总水体积的5-10倍,不管你是自己做鱼缸还是买成品缸这个问题都不能忽略。我们曾经实测过不少鱼缸,实际出水量只有标示流量的60%左右,有些成品缸甚至只能达到40%。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国产水泵指标虚高、鱼缸上水管道设计不合理,管径细、管路长、弯头多从而造成管损严重等。我推荐大家按照鱼缸总水体积的10倍流量来配置水泵,即500升水的鱼缸配置一个标示流量5000L/小时的水泵,这样按照流量管损40%计算后,还有3000L/小时的实际流量,基本能够满足要求。
2、选择高效的生化滤材,其数量占鱼缸体积5-10%。
高效的生化滤材应该具备以下这些特点:
l 滤材的“比表面积”大,培菌效率高。
l 理化性质稳定,ph适中,不碱水不硬水。
l 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
比表面积是指滤材所具有的总面积。比表面积大的滤材,可以提供更多的“居所”给硝化菌,因此比表面积的大小,是评价一种生化滤材的最主要方面。如何判断滤材的比表面积大小,我们应该遵循以下这些原则:
A、滤材的比表面积与滤材体积成反比。
滤材的体积越小,比表面积越大。反之滤材的体积越大,比表面积则越小。根据这一定律,我们选用滤材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选用小号滤材来获取更大的比表面积。例如在选购玻璃环、石英球等人工烧制滤材时,应尽量选择小号的。选购麦饭石、火山石等天然滤材时,应选择直径在1-1.5厘米左右的。而目前比较流行的细菌屋、导菌砖、生化球等滤材,体积大比表面积小,培养硝化菌的能力会差很多,还占用了大量的滤槽空间,性价比很差,应尽量少用。
B、滤材的比表面积与滤材的孔隙率和滤材表面粗糙度成正比。
单位面积内,滤材的开孔率高的、孔径小的,比表面积大。现在很多人对滤材孔径的认识存在误区,错误的认为孔径大的滤材,才是好滤材。而商家也迎合大众心理,生产出了这样的陶瓷环和细菌屋(图)

硝化菌体积很小只有几微米,对于硝化菌而言,滤材上理想的孔隙大小应该在50-300微米之间。50微米的孔径人眼是看不到的,300微米的孔径也只有针尖那么大小,这种的微孔培养硝化菌已经足够大了。上图中那些直径在几毫米的“巨型”孔,对于身材只有几微米,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硝化菌来说,实在是太巨大了。这种“巨型”孔开的越大、越多,浪费的滤材表面积就越多;其单位面积内的开孔率就越低,比表面积越小。因此有着这种“巨型”孔的滤材,真正能培养硝化菌的面积是很有限的,而很大一部分宝贵的滤材空间,被那些超大的孔径所浪费,所以培菌效果远不如微孔滤材。
表面粗糙的滤材,比表面积大。表面越光滑的滤材,比表面积越小。硝化菌是附着在滤材的表面和孔隙内进行生长繁殖的,粗糙的表面有利于硝化菌挂膜,抗击水流的冲刷。在选择人工烧制类滤材时,尤其要注意表面粗糙度问题,因为此类滤材需要高温烧制,控制不好温度的话很容易造成表面玻化,滤材表面的微孔会被玻化层覆盖,因此孔隙率很低,比表面积小,这样的滤材不适合培养硝化菌。
大家可以看一下被公认为是世界顶级滤材的伊罕石英球,这种滤材体积很小,表面粗糙、微孔结构,真正的高效滤材就应该是这样的。

二、开好缸
开缸的核心是“养水”,而不是养鱼,养水的核心是建立硝化系统,培养硝化菌。因为开缸阶段硝化系统尚未完善,水质毒素超标不适合鱼类生长,应该等到开缸期结束,硝化系统建立起来,水中毒素为零的时候,才是我们养鱼的开始。因此在开缸阶段我们的核心目标就是养好水,为我们以后养鱼打好基础。开缸的手法很多,在硬件设施相同的情况下,开缸的手法决定了硝化系统建立的速度以及成败,正确的开缸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1、 确定养殖鱼种、密度、鱼缸尺寸及过滤系统(建缸)
2、 设备清洁(消毒)、困水。
3、 鱼缸加水、开泵、加温、打氧。
4、 下闯缸鱼
5、 加硝化菌制剂、EM菌片(2、3、4、5一天内完成)
6、 正常喂食、每周换水30%
7、 水质毒素检测为零时,开缸成功下主鱼。
这套开缸手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合理平衡的氨的供给为基础,使用硝化菌制剂来加速硝化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以氨和亚硝酸盐的含量检测数据为依据,以毒素指标检测为零做为开缸成功的标志。现在水质毒素检测试剂越来越普及,我推荐大家使用这种科学的检测方法来判定开缸是否合格,只要试剂检测指标不归零,就不下主鱼,这是目前最稳妥的方法。如果没有检测试剂,依据经验开缸时间不应低于30天,开缸最重要的就是耐心,那种开缸几天就下主鱼的做法万万使不得。附图:

三、做好水质的日常维护
1、不留残饵和鱼便
残饵和鱼便是鱼缸水质的最大污染源,也是引起水质浑浊的主要原因。因此定量喂食,不留残饵是水质维护的最低要求,一旦发现残饵要及时捞出。鱼缸里更不允许有鱼便残留,鱼便残留最大的危害是会引起异营菌暴菌,造成水质浑浊毒素升高,鱼便残留也说明鱼缸的过滤系统较弱或者造流不好,好的过滤系统应该能在鱼便产生后的10分钟以内,将鱼便抽走过滤掉,因此通过增加水泵流量、加造流泵等方法可以彻底解决鱼便残留问题。
2、合理的困水和换水
困水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使水中的氯气挥发,防止伤鱼。氯气的特性:1、极易挥发2、见光发生分解反应。根据这个两个特性可以分为静态困水和动态困水。静态困水1-2天就可以了,一定要选择广口或透光的容器,要放在有光照的地方。因为有无光照对氯气衰减的速度影响很大,在阳光下余氯的衰减速率加快,是无光照条件下的6、7倍。动态困水就是给水曝气,利用氯气易挥发的特性来除掉氯气。一般曝气1-2小说即可,曝气时间不可过久,否则会引起ph大幅度升高,升高幅度在0.8-1.5个单位,这种水要是加到鱼缸里,会引起ph震荡,对鱼非常不利。因此曝气后的水不能直接加鱼缸,应放置一夜后再用。
现在很多鱼友困水时间过长,有的一困一周,这个做法是错误的。自来水里的氯气是很容易挥发的,氯气挥发后自来水失去了自净能力,很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困水时间越长,水质越差。有的鱼友换水后鱼容易得病,或者换水后水质容易浑浊,与困水时间过长有很大关系。
我是比较支持勤换水的。每周换30-80%的水,对水质维护来说是件好事。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水体各项指标的稳定,可以防止因水质老化造成的酸跌,硝酸盐堆积过多等一系列的问题。换水时要控制好温度和ph,换入水的温度最好比鱼缸水高2度,不超过正负3度为宜。对于酸跌的鱼缸或者是经常不换水的鱼缸,不能一次性的大换水,应少量多次的换水,这样可以防止ph震荡,换水后ph的震荡范围以正负0.5个单位值为极限。
3、定期消毒
给鱼缸配一个uv杀菌灯是很有必要的。水质浑浊或者绿水的时候,可以开灯杀菌和绿藻,清水的效果很明显。平时特别是梅雨季节,经常开杀菌灯可以有效的控制病菌含量,降低鱼类得病的几率。每周开1-2次,每次2-4小时。杀菌灯不破坏硝化系统,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4、ph和氨氮指标的监控
水质酸跌对鱼的危害比较大,严重的酸跌会使鱼酸中毒,甚至死亡。大家最好配一支ph笔和一套氨氮检测试剂,酸跌后硝化菌的活力会受到抑制,硝化能力大大下降,因此水中便会出现氨氮指标,这一现象可以做为判定是否酸跌的辅助依据。每月测1-2次ph和氨氮指标,可以长久的保证鱼缸良好运行。一旦发现酸跌,可以通过增加换水频率、加珊瑚沙、洗滤材等方法解决。
5、关于滤材的清洗
白棉担负着物理过滤的重担,也是被污染最严重的滤材,因此最低要求是每周要清洗一次,白棉洗的越勤,鱼缸的水会越清,鱼也会越少得病。白棉用自来水直接冲洗就可以,不要用任何洗涤剂。生化滤材该何时清洗?我的经验是:堵水时、酸跌或者出现氨氮指标时。生化滤材清洗时千万不要使用酸碱处理或者高温蒸煮,这样做会使硝化系统受到彻底的破坏。直接用手搓洗用自来水冲洗就好,这样做硝化系统不受破坏。有条件的话可以分批清洗滤材,间隔一个月,这是最稳妥的方法。
6、定期添加有益菌
是否需要定期添加硝化菌?在我看来是没有太大必要的。有些人认为硝化菌比较脆弱,其实硝化菌是非常顽强的,因为硝化菌具有特殊的生物膜结构,不会因为换水、下盐、开uv灯、长时间停电(48小时以内)而受到破坏,因此硝化系统一旦成熟后,只要你不乱下药硝化系统是很难被破坏的。对于追求完美的鱼友来说,定期添加硝化菌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聊胜于无。
需要定期添加有益菌是EM菌。近几年随着科学养鱼理念的推广,大家对EM菌的认知程度也越来越高,EM菌是由5大类微生物中的80多菌属组成,是“有益微生物群”的英文缩写。EM菌的主要功能是造就良性生态,能高效分解有机物,消除腐败,抑制病原菌,形成适于动植物生长的良好环境。同时,它还产生大量有益物质,如氨基酸、有机酸、多醣类、各种维生素、各种生化酶、促生长因子、抗生素和抗病毒物质等,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鱼病发生,促进健康生长。
EM菌需要定时添加,有两点原因:
1、换水造成EM菌的流失。EM菌不像硝化菌一样具有粘附性,可以粘在滤材上,所以换水对硝化菌几乎无影响,而EM菌是在水体中的,每次换水都会造成EM菌的流失。
2、因为EM菌里各种微生物的分裂增殖速度快慢不一,有的几分种就可以繁殖一代,有的需要几十分钟,繁殖代数过多后会造成菌种的变异和退化,会破坏EM菌里各种微生物的比例,使益生菌的益生性丢失,许多菌种消失,比例失调。因此为了维护EM菌的功能性也需要定时添加。

undefined
    • 相关文章
    • 下药除澡需谨慎!!

      千万不要手抖!!
      1048 13 6
    • 求帮助。

      开缸一个星期,用的新过滤,直接自来水加满放鱼,但是没过几天水就醒了,这两天我把鱼用高锰酸钾泡了一下,水今天还是醒。不知道怎么弄了!求指点。
      588 5 1
    • 求解

      各位大哥大姐,这个螺能和浮萍一起养么!
      432 8 2
    • 不记得有快2个月没洗了。。

      不过里面就一条鱼,还不喂的,,里面也是够脏的了😓。。。洗一洗继续用吧,这种脏的只能用87泡一晚了,再用清水泡一泡。最好不要下生物先,我是重新开缸了
      1544 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