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泡泡水族
  2. 异型鱼
  3. 【异型】【技术论坛】红与黑 蜻蜓的前世今生

【异型】【技术论坛】红与黑 蜻蜓的前世今生

发表于: 2016-11-21 21:15:23
1997 6

说起红蜻蜓直升机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它是南美骨甲鲶科 Loricariidae 的一员。但关于它的来历坊间传闻很多,有以下几种:有的说是自然界之物原本就有的物种;有的说是为了提高产量与所谓的咖啡直升机杂交的产物;还有的说是人工子代不断提纯的产物(德系?)。那真相到底如何?姑且不下定论,现在先与大家分享一种自己饲养的野生直升机。看后我想关于蜻蜓的前世今生大家自有一番观点吧,也欢迎将讨论持续下去……


中文名:黑纹喷射机
又名:老鬼直升机 衫木直升机
英文名:Chocolate-colored catfish(这应该就是所谓咖啡直升机的由来吧)
学名:“矛状锉甲鲶” Rineloricaria lanceolata


生物学分类: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鲶形目 Siluriformes
科:骨甲鲶科 Loricariidae (拥有88个属 大部分的南美异型鱼都包括其中)
属:锉甲鲶属 Rineloricaria
种:矛状锉甲鲶 Rineloricaria lanceolata




生态结构:
小型底栖鲶鱼,盛产于South America Peru, Brazil 俗称鞭尾鲶。成体尺寸10—13公分,头腹粗壮且尾部细长扁平,尾末端有较短的拉丝。整个躯体呈现棒槌形,野生种体色和花纹较多变(多变异种?)但多为浅黑色或棕色个体,躯体和各鳍上布满深色纵向斑纹。上下吻对称呈漏斗状,极其灵敏——用于搜寻藏匿于底床上的食物。成年公鱼背部、胸鳍和吻部两侧有较发达的刷毛,成年母鱼体型较圆润且头部较尖。





生态习性:
食物——底栖杂食性,原生环境应该以腐肉和水生昆虫幼虫为食。在人工环境下对血虫有偏好,特别是活体;还喜欢水蚤和丰年虾等小生物,虾仁也很喜欢并接受偏荤的饵料。
生态——底床活动类型,以胸鳍支撑身躯爬行,较少游动。吻部发达且以轻触底沙进行地毯式搜寻食物,一旦发现活物便会迅速罩住吸入嘴里。公鱼有一定地盘意识——喜欢卧于较狭窄黑暗的缝隙中,母鱼则多喜欢用吻部悬挂于空中(蜻蜓一名由此而来)。
繁殖——公鱼寻找较适合的产卵场所(通常是树洞 岩石夹缝等 人工环境多用竹碳桶)然后把细长的尾部裸露在外面,不断上下摆动来吸引母鱼。当母鱼靠近后会把其推入产室内,此后亲鱼交叠不断的移动来调整交配方式,经过24—48小时后母鱼顺利产卵,通常为40—100枚。之后离开由公鱼独自孵化——期间公鱼很少离开,只有在察觉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才会离开寻食,但很快又返回产室。经过1周左右小鱼陆续孵化,开始独立生活

独立孵化中的公鱼





黑纹喷射机是红蜻蜓原生种的假设:

1 两者外部特征的比较
——除了体色外成鱼的外在特征差异极小,至少从外观上是这样的。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野生黑喷的体色也是有差异的:有浅黑色、深黑色、咖啡色、深棕色、甚至黑紫色。斑纹的色泽也不竟相同。况且直升机类本就是拟态很完善的物种,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需要,同种个体间完全有可能发展出有差异性的体表特征。而体色上的差异也在此范畴之中。某些突变可能因为遗传被保留下来,经过人工筛选和繁育不断纯化,达到人为理想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人工环境下红蜻蜓的体色有较大差异的原因——有深红或砖红色,有些甚至混有黑色杂纹。
差异:野生黑喷尾巴末端的延伸更长 更飘逸 躯体也更修长 尤其是尾部的比例 尾柄处更薄更扁平;两者性成熟的尺寸上也会有差异 通常蜻蜓在8公分左右即可分公母并进行繁殖 而野生黑喷的成体在10公分左右性别特征尚不显著……



2 两者生态习性的相似
——两者同为底栖型,相同的行动方式;相同的觅食和进食方式。唯一不同的是黑喷的活动性较强,觅食行为更频繁,也更多的在中层(水族箱的造景物或水草上)活动。并且吻部更尖,尖端有组织增生形成的突起,推断这可能与野生状态下食物的获得方式和技巧有关。


3 繁殖杂交的可行性
——已实践证明野生黑喷与人工种红蜻蜓间可进行杂交繁殖。子代表现型分别为:
黑喷型——体色 斑纹等表现与黑喷亲鱼的完全一样
杂交型——体色与蜻蜓表现相当 但具有黑喷的斑纹表现型(只是颜色较浅)
变异型——体色有失色情况发生(大部分偏灰白) 但具有黑喷的斑纹表现型(颜色较浅)
推断:野生黑喷的外在表现具有强势基因地位(指斑纹) 换句话说人工红蜻蜓的可能携带生成斑纹的隐性基因 只是处于未被激活状态 而两者的关系可见一斑


4 孵化幼鱼的比较
——刚出壳时两者的幼鱼外在表现完全一样(指卵黄未消化时)即透明体表覆盖着棕黑色的条纹。约在成长到2公分左右两者的表现开始分化:红蜻蜓的条纹越来越浅,渐渐泛化成躯体的统一色泽。而黑喷则相反 条纹越来越深、越来越显著,并最终稳定下来。
推断:棕黑色条纹应该是幼鱼的隐蔽色 是长时间进化的结果 其中保留了生物最原始的某些特征 而发育形成的红体色应该是适应生存选择的结果(类似水晶虾的提纯)因为时间较短未能影响胚胎形态
幼鱼形态完全相同

3cm+的纯黑喷 黑纹越来越明显了




结论:
虽然不能就此下定论说人工种红蜻蜓直升机是由野生种黑喷驯养而来的,但两者的关联不言而喻……
首先就生物学而言两者即使不是同种 那也是同属 甚至种源很近 因为可以相互繁殖 意味着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的一群个体,并与其他种生殖隔离

其次大多数鞭尾鲶的拟态生存方式决定了它们对环境的适应程度 同种间因为环境的差异分别演化出不同的外在表现也不是不可能(指体色)相反纯度较高的体色反而违背了这一生存原则——试想 一向以拟态为生的鞭尾鲶拥有超艳丽纯度较高的红体色将如何生存 何况蜻蜓的成鱼也只有10公分 即可能成为任何大鱼的美食 综观整个鞭尾鲶类也没有这样的先例;

最后就国内的南美鱼输入情况来看也没有确认野生红蜻蜓的存在(至少我未耳闻)反倒是黑喷时有输入;

另一种可能:在写此文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一种鱼,可能就是所谓野生红蜻蜓的出处吧——异鳍锉甲鲶 Rineloricaria heteroptera 就有限的资料来看此鱼很接近红蜻蜓的外在特征 但因为相关资料很少未能做进一步认证 ……
较红的体色 成鱼尺寸在13公分以下 比较符合红蜻蜓的定义范畴





个人观点:
1 所谓红蜻蜓的多为人工鱼,其间或多或少的带有矛状锉甲鲶(Rineloricaria lanceolata)也就是黑喷的基因;
2 如果确有红色直升机野生种(异鳍锉甲鲶 Rineloricaria heteroptera?)也可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杂交。况且锉甲鲶属中的某些种在生态特征层面上而言非常接近,所谓窜种的可能性非常高;
3 就物种分类而言红色直升机可能并不能称其为一个独立的种 最多是某个种的变异型罢了;
转载自南美论坛

【异型】【技术论坛】红与黑 蜻蜓的前世今生-图1

【异型】【技术论坛】红与黑 蜻蜓的前世今生-图2

【异型】【技术论坛】红与黑 蜻蜓的前世今生-图3

【异型】【技术论坛】红与黑 蜻蜓的前世今生-图4

【异型】【技术论坛】红与黑 蜻蜓的前世今生-图5

【异型】【技术论坛】红与黑 蜻蜓的前世今生-图6

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