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 泡泡水族
  2. 原生造景与生物
  3. 爱龟爱鱼小百科第二季:聊聊养鳅那些事(重置版)

爱龟爱鱼小百科第二季:聊聊养鳅那些事(重置版)

发表于: 2023-07-11 10:52:03
667 9

溪流灿灿流过,滋润着山涧的血液,气泡随波逐流,灌溉出山谷的生命。溪流,虽没有大江大河的汹涌澎湃,也没有海洋的心胸宽广,但它清澈见底,滋润着它的子民,而从不感到劳累。而在水中虾虎的打骂声,黑壳虾搓藻时的哼歌声中,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一群老老实实的溪流清洁工:条鳅,也从清晨的第一声鸟鸣中,今日它们在溪流中的第一次清藻工作中开始慢慢讲起。。。。。
(正片开始)
各位观众老爷们大家早上好啊,我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是那个天天在家里打电动,练习时长两年半的秋浦堂主姚塔君,时隔一年,在暑假的欢呼声以及对暑假作业的叹息声中,我终于又再次回到了该系列“爱龟爱鱼小百科”的系列当中。这真是可歌可泣的一个惊喜啊……
关注我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在我家的那个憨包一样的溪流缸中,混养的品种那都是一个个DNA错乱,搞得皇冠随风飘扬,溪流沙无语的飞来飞去。其中有一条一直都找不到同类的溪吻虾虎,有一只梦想成为火锅食材的黄骨鱼,有一群南美洲和东南亚的狂飙猛男,以及一群不会讲粤语的鳑鮍。但要说我家鱼缸中最恐怖,最牛叉,最♂哲学,最狂飙的王牌是谁?呵呵,想必各位都有答案。呦西,他们就是“姚氏吸尘器集团有限公司”的五大代表:代号——条鳅。
条鳅,鲤形目鳅科条鳅亚科鱼类的通称。约4属,115种。体长,侧扁或圆柱形 ;体长一般150~200毫米;头侧扁或平扁,体被细鳞或部分被鳞,有的全身裸露无鳞;眼较小,侧上位;口下位,口裂弧形;须3对,其中吻须2对;口角须1对;侧线完全或不完全或缺如;尾鳍圆形、截形、浅凹或叉状;鳃孔狭小;臀鳍分枝鳍条为5根,少数为6根。广布于欧洲、北非和亚洲。中国是条鳅类最丰富的国家,现知有10属约61种和亚种。较出名的有在岭南溪流眉飞色舞的美丽小条鳅,有在长江混流里乘风破浪的武昌副沙鳅,有在广东山区难得一见的横纹南鳅以及红尾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吸藻时长两年半,好吃又好看,堪比南美洲某些憨包一样的小老鼠和一大堆昂贵的清道夫。那么本期节目,根据我饲养的经验,以及我三番两次地观察并总结的饲养方法,给大家来介绍一下条鳅的饲养方法和一些相关品种的知识讲解。看看什么叫我国原生底栖鱼**的惊喜!
。。。。。。。
一:环境要求
作为生活在溪流或者一些人迹罕至的小河里的“清洁工”,这些家伙总会喜欢穿行在溪流的石头裂缝中,或是懒洋洋地聚在一起趴在石头上,一边吸藻当个早餐,一边怼隔壁的朋友四处喧闹,所以如果要饲养这类鱼的话,需要准备一个铺满溪流沙的原生缸,这些家伙具有打洞的习俗,所以尽量少一些水草,否则水草也肯定会不开心的。而且溪流沙的比例可以由细到粗,尽量的多一点细的,少一点粗的,这样也不会刮痧人家的身体。如果有条件可以建议放几块瓦石进去(虾虎专用),这样也可以让鳅趴在上面休息,或者在上面吸吸藻啥的。也可以用那种溪流缸常见的棱角溪流石代替,但相比之前溪吻虾虎的饲养,条鳅的饲养环境建议少一些石头,毕竟他们不怎么喜欢打洞,而且太多的石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游泳空间,并且划伤鱼的表面,这样也是不可取的。另外,友情提示:不同大小的溪流缸所饲养的条鳅数量不同,例如60×30×40的鱼缸内就算你过滤再强,也只能养10条以下的条鳅数量,因为如果数量过多,可能会导致他们各个品种因为食物竞争或者因为领域性质而进行搏斗,最后伤痕累累,所以控制好数量也是养条鳅的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二:饲养设备
饲养原生鱼重要的几点是什么?是什么?没错,在饲养者的眼里,一个过滤,一台台明亮的水草灯,一个造浪,一个造景和一个完美的矮缸,就成为了开原生溪流缸完美的一个要求。对于鱼缸的话个人还是建议像日常的溪流缸尺寸一样,比较矮就可以了。灯的话我目前是在用一个普普通通的LED水草灯,如果个人喜欢波光粼粼的那种水流效果的话,个人可以提议一下要那种尼特利或者飞碟,具体你们喜欢哪个都可以。但光照必须要充足,适量,这样才能提供很多的绿藻给条鳅作为饲料,而不是那种恶心的褐藻。当然如果可以的话,液体用我之前使用过的那种颗粒饲料,虾虎鱼也喜欢吃,对于条鳅来讲也很合适。至于过滤个人推荐用底滤,之前用过一次滤桶,但后面就忽然开始不好用了,所以也要谨慎对待。造浪功率不大不小,可以拿一个小型的双头,毕竟条鳅不像虾虎一样喜欢那么波涛的水流,所以攻略尽量不要那么大那么小,但是如果你鱼缸比较小的话也可以选择不开造浪,但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并且水温不要超过30度,因为这种鱼类一般不耐热,属于不好养的冷水鱼,所以夏季如果有点高温的话,可选择用空调适量降温。水质这方面也没有什么大要求,pH 7.0左右的老水就很适合。其实条鳅还是比较好养的,就是水温和水质方面一定不要大意这是我们目前养鳅最基本的一些要求。
三:常见品种
从上面写的可以知道,条鳅家族目前已经遍布非洲,欧洲和亚洲一些溪水河流地区,而我国也是这个亚科中数量和品种比较丰富的一个观赏鱼大国,根据广州新花鸟,鱼虫大世界市场上的观察,以及我家里饲养的一些品种,我主要列举下面几个比较常见的观赏品种,可能会有些错误,若有看见的朋友请帮忙纠正下,谢谢🙏🏻
1: 中华花鳅Cobitis sinensis(图一)

体长,头侧扁;眼中等大,眼下刺分叉;口下位,颏叶发达,自下唇中间分为两片;须3对,尾鳍平截,侧线不完全,仅至胸鳍上方;体被细鳞,颊部无鳞;体棕黄色,沿体侧中线具7个左右棕黑色大斑,背中线具12-19个马鞍形棕黑色大斑;头背部及颊部具蟠虫形斑纹或不规则斑点;吻端至眼前缘具1条黑色条纹;尾鳍基上侧具1块明显黑斑;背鳍和尾鳍具3-5列由斑点组成的斜行条纹。 分布于越南,中国黄河以南亦有分布 ,栖息于溪流中水流较为平缓的泥沙底质的水域 。中华花鳅为底层小杂鱼 ,摄食轮虫、枝角类、烧足类、水生昆虫、水生昆虫幼虫,摇蚊幼虫,有机碎屑,丝藻、硅藻、蓝藻等。

2:美丽小条鳅(溪流中的彩虹清洁工)Micronemacheilus pulcher(图二)

背鳍条iii-iv-9~l3(主要是11、12);臀鳍条iii一5-6(个别是6);胸鳍条i-10~12:腹鳍条i-6~7;尾鳍分枝鳍条15~16,第一细弓内侧鳃耙11~14。脊椎骨(17尾标本): 4十29~30。 体长为体高的3.8~5.2倍,为头长的4.0~4.7倍,为尾柄长的5.7~8.0倍。头长为吻长的2.2~2.8低为眼径的3.8~5.7倍,为眼间距的2.6-3.4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3~1.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9-1.3倍。身体略呈纺锤形,侧扁,尾柄短。头稍平扁,头宽等于或稍小于头高。吻部较长,吻长等于或稍短于眼后头长。眼较大,侧上位。前鼻孔与后鼻孔紧相邻,前鼻孔在一短的管状突起中,后鼻孔椭圆形,有些标本(包括雌、雄鱼)在鼻孔四周有些小的乳头状突起。口亚下位,口裂小。唇厚,唇面多乳头状突起,上层乳实有1~4行,前缘的1行较大,呈流苏状;下唇中部有数个较大的乳头状突路上颌中部有一齿形突起;下颌匙状。须较长,外吻须伸达眼中心和眼后缘之间的下方;颌须伸达眼后续之下或稍超过,少数可伸达主鳃盖骨之下。身体(包括胸、腹部)披有小鳞,覆瓦状排列,侧线鳞106~116,侧线上鳞22~26,下鳞18~20。皮肤光滑,侧线完全。背鳍基部较长,背鳍背缘平截或略呈圆弧形,背鳍基部起点至吻端的距离为体长的47%~50%。胸鳍侧位,其长约为胸、腹鳍基部起点之间距离的3/5。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的第一或第二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刘,末端不伸达肛门(其间距为0.5至2倍眼径)或达到肛门(常为小个体),腹鳍基部有一腋鳞状的鳍瓣。尾鳍后缘浅凹入。生活时基包浅红色,背部和体侧多红褐色斑块,沿侧线有一行呈孔雀绿的横斑条,并有亮蓝色闪光,各鳍均为橘红巴,尾鳍从其基部向两叶方向各有一条褐包纹,尾鳍基部有一深褐色圆斑。用甲酸溶液浸泡后,基色浅褐色,斑纹均曼褐色或探褐色,各鳍鳍条呈浅褐色,膜透明。第二性征(繁殖季节):雄性胸鳍的不分枝鳍条和7~9根分枝鳍条背面散布有珠星,雌性和雄性的头部也将珠足。鳔的后室发达,是一长卵圆形的膜质室,游离于腹腔中,其末端达到相当于胸鳍末端至背鳍起点之间的范围。肠自“u”字形的胃发出向后几乎呈一条直管通向肛门。分布于元江、珠江、韩江、九龙江、珠江水系分布于西江、北江和东江等地区,该物种原产地主要在海南岛,多生活于缓流和静水的多水草河段。
3:横纹南鳅(特别爱变颜色)Schistura fasciolatus(图三)

背鳍条i v一7-8(个别是7);臀鳍条i v一5—6(个别是6);胸鳍条i一8-10;腹鳍条i一6-8;尾鳍分枝鳍条l6一l8(主要是17)。第一鳃弓内侧鳃耙7-14。脊椎骨(20尾标本):4+3l一35。体长为体高的4.2-7.8倍,为头长的3.9—5.4倍,为尾柄长的5.6。7.4倍。头长为吻长的2.2-2.7跃为眼径的5.2-6.8倍,为眼间距的3.1—3.9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2-2.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0-1.5倍。身体延长,稍例扁,尾柄短。头部稍乎扁,头宽稍大于头高,成熟个体的两颊稍鼓出,雄性更明显。吻钝,其长等于或稍短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唇狭,唇面有浅皱。上颌中部有一齿形突起;下颌匙状,其前练中部有一“v’字形缺刻。须中等长,外吻须伸达鼻孔和眼前练之间的下方,颌须仲达眼后线之下或略微超过。身体被有细鳞,后躯较密。侧线完全。背鳍的背缘稍外凸,呈圆弧形,背鳍基部起点至吻端的距离为体长的50-54%。胸鳍长约为胸、腹鳍基部起点之间距离的3/5-1/2。腹鳍基部起点与背鳍的基部起点或第一.第二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个别则相对于背鳍基部之前。末端接近或到达肛门。腹鳍腋部有一肉质鳍瓣。肛门离开臀鳍起点约相等于2.5个眼径。尾鳍后缘凹入两叶圆形。体色(甲醒溶液浸存标本):基色浅黄或浅褐色。背部在背鳍前、后各有4-5和4-6条褐色横斑免体侧的横斑条多数由背部的斑条延伸,计有10-16条,平均14条:大致背鳍前2-6条、背鳍下1-3条和背鳍后4-7条。尾鳍基部有一条深褐色纹。各鳍的鳍条 呈浅褐色,膜透明。雄性的两颊比雌性的更鼓出,在繁殖季节,雄性的吻部、唇、须有稀疏珠里,脚踏外侧的不分枝鳍条和1-4根分枝鳍条也有稀疏的珠星。分布于越南北方以及珠江、南流江、韩江、九龙江、海南岛、长江中上游、香港等。该物种的模式产地也在海南岛(可以说海南岛是条鳅的基本产区了)。

4:红尾条鳅(也可以称之为红尾鳅)Nemachilus berezowskii(Gunther)(图四)
背鳍条Ⅱ,8;臀鳍条Ⅱ,5;鳃耙外侧无,内侧7~9;脊椎骨44~45。体长为体高的7.5~9.1倍,为头长的3.9~6.0倍,为尾柄长的4.1~4.7倍,为尾柄高的8.7~12.2倍。头长为吻长的2.5~3.2倍,为眼径的5.8~7.9倍,为眼间距的4.1~4.5倍。身体十分细长。头部扁平。口下位,口裂呈圆弧形。唇的皮褶与上、下颌分离,上、下颌具有坚硬的角质物。须3对,吻端2对,口角1对。眼很小,侧上位。吻长。前后鼻孔靠近,中间隔一皮褶。鼻孔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眼前缘的距离。眼间隔平。鳃孔很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面连接。背鳍短小,并无硬刺。分布于长江上游,贵州南明河(乌江水系)、涟江上游(红水河水系)以及珠江水系支流上游。生长于山间溪流石头下,善于逆流而上,与爬岩鳅类似的习性。

5:沙鳅(有各种各样的产区,不同的名字,味道不错,可以壮阳)Botia almorhae (J. E. Gray, 1831)(图五)
体长而侧扁,头侧扁;吻尖;体被细鳞,颊部有鳞或裸露;通身亮黄色;沙鳅外形酷似一般野生小鱼,成年鳅体长15厘米-22厘米;体呈纺锤状,侧扁;头扁锥状,叉尾;由于其腹面弧度较大,使之吻部略显上翘而突出;口较小,下位;呈马蹄形;吻须三对,上颌须两对,下颌须各一对。鳅分布于中国的黑龙江,日本,西至巴基斯坦,南至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也有分布。沙鳅必须在干净的河流里面才能生长,是底栖性鱼类,适应性强,耐酸碱,耐寒;常在湖水面1米以下活动;夜间觅食; 喜欢吃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动物,也喜欢吃植物碎屑、藻类等植物。沙鳅二龄后开始产卵,其个体越大,产卵量越多;每年 4~8月进入繁殖季节。
其中,市场上常见的沙鳅领域种共有以下几种:
(1)花斑副沙鳅Barred loach
淡水底层鱼类。眼小,侧上位.眼在吻端与鳃盖后缘的正中。眼的前下缘有分叉的硬刺。鳃孔很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方处与峡部侧面相连。鳃把外侧无,内侧为12—15o鳞片甚微小。侧线完全。背鳍无硬刺,起点位于腹鳍之前。见不分枝鳍条3、分枝鳍条9。胸鳍圆扇形。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12,基部有一长形的皮褶。腹鳍具不分枝鳍条1,分枝鳍条7,起点约亦背鳍第2—3根鳍条的下方,基部也具一皮裕 臀绍短小。具不分枝鳍条3,分枝鳍条7,无硬刺。尾鳍分又。体呈黄褐色,腹部灰白色,由鳃盖后缘至尾鳍基部南13一15条深褐包背腹向的横斑纹,尾鳍基部有一深褐色斑点。背鳍、尾鳍只有多行褐色斑点组成的纵纹。胸鳍、腹鳍、臀鳍与腹部色泽相同。
喜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河边。或湖内浅水处。摄食摇蚊幼虫及水生昆虫,亦吃蓝藻、绿藻、硅藻、黄藻。体长89-192mm。河北省海河水系怀卵量3746~47365粒。产卵期6-7月,产粘性卵。可供食用,但数量少。分布珠江、长江、钱塘江、淮河、黄河海河水系,滦河、黑河水系。
(2)壮体沙鳅Sinibotia robusta(Wu,1939)
淡水底层鱼类。体短而粗壮,侧扁。尾柄长等于或小于尾柄高。眼大。眼下刺分叉,4粗壮。口下位。颏下具1对肉质突起。眼大,头长为眼径的4.8-5.7倍。须3对,其中吻须2对,聚生于吻端。尾鳍深分叉。侧线完全,平直。颊部无鳞。体黄绿色,体上具6条深褐色垂直条纹。头背面和侧面各有1对自吻端向后的纵条纹。栖息于江河中,数量多,是江河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分布广,珠江水系的红水河、柳江、桂江、左江、右江等都有分布 。
(3)武昌副沙鳅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
淡水底层鱼类。体延长,侧扁。背部宽平。吻长而突出,吻长大于眼后头长。眼小,上侧位,眼下刺分叉,末端仲达眼中部下方。眼间隔较狭,稍凸。鼻孔每侧2个,相连。前鼻孔小,后缘具一圆形鼻瓣,覆盖后鼻孔。口小,下位,马蹄形。上颌长于下颌。唇颐下无钮状突起。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口角须短。眼下刺分叉。颊部被细鳞。腹鳍末端后伸到达或超过肛门。肛门位于腹鳍基与臀鳍起点间的中点之前。 生活于江湖底层。多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河边浅水处,以水生昆虫和藻类为食。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及其附属水体。
(本人这只是武昌副沙鳅Parabotia banarescui (Nalbant) ,俗名“刀疤”😂)
6:平头平鳅(溪流中的平头哥)Oreonectes platycephalusGunther(图六)
背鳍位于腹鳍之后。背鳍前距为体长的59~62%。腹鳍末端不达肛门。肛门约位于腹鳍基至臀鳍间的后1/4处。臀鳍末端近达尾鳍基。侧线仅前部明显,约伸达至胸鳍末端上方。体背灰黑色,腹部浅黄色,经甲醛固定后,沿体侧中线具一条黑色纵条纹。尾鳍基具一条垂直黑色条纹。体长,稍平扁,后部侧扁。头宽扁。眼小,前后鼻孔明显分开,前鼻孔鼻管延长成须状。口下位,弧形。唇稍厚。须3对。背鳍位置较后,起点在腹鳍基之后上方。体被细鳞。前部侧线鳞明显。尾鳍圆形。栖息于山溪,白昼藏匿石缝间,夜晚外出觅食水生昆虫。个体小,体长不超过100mm。并无渔业价值。 分布于广东罗浮山和白云山的一些溪流,广西的金秀、融安和昭平等地,均属珠江水系的品种。
7:斯氏高原鳅(西藏的伙计)Triplophysa stoliczkae (Steindachner,1866)(图七)
体延长,前躯呈圆筒形,后躯侧扁。头稍平扁,吻钝。口下位。上唇缘呈流苏状,下唇薄而后移,边缘光滑,后部有短乳头状突起。下颌宽平,边缘薄而锐利,上下颌均外露。须3对,外吻须伸达鼻后孔之下,颌须伸达眼后缘之下或超出。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完全。背鳍游离缘平截或微凹。胸鳍末端达胸、腹鳍基距的中点。腹鳍起点相对于背鳍起点或第1、2分枝鳍条,末端伸达臀鳍起点。小型鱼类,栖息于河流的砾石缝隙中,以藻类植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广布于高海拔地区,在海拔5200米的西藏龙错温泉亦有分布,是世界上分布最高的鳅类之一。国外见于克什米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东部及前苏联等地区,国内见于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
8:紫薄鳅(珍贵的河鲜食材之一)Leptobotia taeniaps (Sauvage)(图八)
颐下无钮状突起。须3对。眼很小,眼间距与眼径之比大于2.5倍。眼下刺不分叉。体侧具蠕虫形花纹。 背鳍iv-8;胸鳍i-11;腹鳍i-7;臀鳍iii- 5。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1。鳔前室发达.包于骨囊内,后室较小,其长约与前室相当。胃呈“U”形。肠管粗短,其长不及体长,绕折成“Z”字形。腹腔膜为黄白色。标准长为体高的3.8倍,为头长的4.4倍,为尾柄长的7.l倍,为尾晒高的7.1倍。 头长为吻长的2.4倍,为眼径的12.8倍,为眼间距的4.0倍,为眼后头长的1.8倍,为尾柄长的1.6倍。体长形, 较高,侧扁,腹部圆。头较长,稍侧扁,前端稍钝。吻短,其长大于眼后头长,口下位,呈马蹄形。上颌略长于下颌,下颌中央有一深缺刻。唇稍厚,其上有皱褶。唇后沟不连续。具须3对.吻须2对,聚生于吻端.口角须l对,稍粗长,末端后伸达眼中部下方。颏下无纽状突起。眼小,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下刺较粗,基部不分叉,末端后伸超过眼后缘。鼻孔小,离眼前缘稍近。鳃孔较小,鳃膜在胸鳍前下方与峡部相连。鳃耙尖而长,排列稀疏。背鳍稍高,基部较长,外缘微凹,无硬刺,其起点位于身体中部稍后方。胸鳍较短,末端圆,后伸不及胸、腹鳍起点的1/2点处。腹鳍短小,其起点约与背鳍第二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末端后伸达到肛门。臀鳍短,外缘平截,其起点至腹鳍起点距离小于至尾鳍基部距离。尾鳍长,分叉深,上下叶末端尖。尾柄稍长,侧扁。肛门约位于腹鳍至臀鳍起点的中点。鳞片细小,腹鳍基部有狭长腋鳞,侧线完全,平直,从鳃孔上角直达尾柄中部.头部和体上都有许多蠕虫形紫褐色或浅黑褐色条形斑纹,背鳍前有3个马鞍形大斑块。背鳍基部和中上部各有l条浅黑褐色斑纹,胸鳍和腹鳍背面各有1条较浅的黑褐色斑纹。臀鳍上亦有1条浅黑褐色斑纹。尾鳍近后缘有一条浅黑褐色斑纹,有时不明显。 喜生活在流水环境中。食物为底栖无脊椎动物。 体型比另外一位“牢底坐穿鳅”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 1870)小,数量稀少,在分布区的渔获物中很难见到,应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9:丽纹云南鳅(云南一姓杨的鳅)Yunnanilus pulcherrimus Yang(图九)
2004年定名,与侧纹云南鳅Yunnanilus plenrotaenia具有相近种的谱系关系。相比之下,体长为体高4.3-5.6 (5.0)倍,为头长4.4-5.1 (4.7)倍,为尾柄长5.7-7.1 (6.3)倍,为尾柄高7.9-9.7 (8.7)倍,为前背长1.9-2.1 (2.0)倍,为腹鳍前体长1.8-2.0 (1.9)倍,为臀鳍前体长1.3(1.3)倍。头长为吻长2.7-3.5(3.0)倍,为眼径3.5-4.3(3.8)倍,为眼间距2.3-3.4(2.5)倍,为背鳍长0.9-1.3(1.0)倍,为胸鳍长1.2-1.5(1.4)倍,为腹鳍长1.4-1.7(1.5)倍,为臀鳍长1.2-1.5(1.3)倍。头高为头宽1.1-1.3(1.2)倍,头宽为口宽2.5-3.8(3.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2-1.7(1.4)倍。尾鳍最长鳍条为中央鳍条1.1-1.3(1.1)倍。
体呈纺锤形,侧扁。背腹缘弧度约相等,身体最高点在背鳍起点之前。头侧扁。吻钝圆,吻长小于眼后头长。前后鼻孔分离,前鼻孔短管状,约位于眼前缘至吻端的中点;后鼻孔周围无瓣膜,紧位眼前上缘,距前鼻孔大于距眼前缘。眼大,侧上位,位于头部中央。眼间隔微隆起。口小,次下位(图2)。口角达前鼻孔前缘的垂直线。上下唇发达,表面具皱褶;上唇中央具2个长乳突;下唇中央具缺刻,具左右两行各2个长乳突。上颌中央具齿状突;下颌中央无缺刻。须3对,均较长;内侧吻须伸达口角,外侧吻须伸达眼前缘,颌须不及眼后缘。鳃膜连于鳃峡,鳃峡宽约等于吻长,鳃孔下角止于胸鳍起点的腹面。?
背鳍起点约位于吻端至尾鳍基的中点,外缘弧形,最末不分枝鳍条短于第一分枝鳍条,鳍条末端伸过肛门的垂直线,但不及臀鳍起点的垂直线。臀鳍外缘弧形,末端略超过尾柄之中点。胸鳍外缘弧形,中央鳍条最长,末端不及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间距的中点。腹鳍起点位于背鳍起点的后下方,外缘弧形,短小,末端不及肛门;距胸鳍起点大于距臀鳍起点;腋部无肉质鳍瓣。肛门靠近臀鳍起点,约位于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后1/4处。尾鳍浅凹。除头部外,全身被细密鳞片。侧线不完全,止于胸鳍末端上方。头部具侧线管孔。腹膜灰白色。肠管平直。鳔前室包被于骨质鳔囊中,后壁膜质;后室发达,椭圆形,游离于腹腔,末端不及腹鳍起点。
浸制标本头背部及侧面上半部灰褐色,下半部浅黄色。吻须灰褐色,颌须黄色。自吻端沿体侧中轴至尾鳍基有一条黑褐色纵纹;身体具黑褐色细横斑12-17条,除腹鳍之前的数条横斑中断于腹中线外,其余横斑均环绕身体一周;横斑在背侧有时分裂成2条;横斑间距大致相等,背部最宽,向下渐窄;横斑间距在背侧小于或等于横斑宽度,在腹侧约为横斑宽度的2倍。各鳍鳍条浅灰色或灰色。雌雄辨别方法为:雄性吻端、吻须、胸鳍和腹鳍背面、臀鳍及尾柄腹侧具极细小珠星。且雌性腹部膨大,雌性个体要大于雄性个体,为明显的雌性优势。本种在侧线长度、鳞片分布、鳍条数目、尾型、吻须长度等方面与侧纹云南鳅Yunnanilus pleurotaenia(Regan,1904)最为相似,但本种独特的斑纹和上下唇的长乳突可明显与之相区别;二者的区别还体现在一些可量性状上:体长/体高 4.3-5.6 (5.0) vs. 3.9-4.9 (4.2),体长/头长 4.4-5.1 (4.7) vs. 3.7-3.9 (3.8),体长/尾柄长 5.7-7.1 (6.3) vs. 7.7-9.1 (8.4),头长/吻长 2.7-3.5 (3.0) vs. 2.5-2.8 (2.6),尾柄长/尾柄高 1.2-1.7 (1.4) vs. 1.1-1.2 (1.1)。
(友情提示:丽纹云南鳅的主要特征有:侧线不完全,止于胸鳍末端上方;头部具侧线管孔;除头部外,全身被细密鳞片;尾鳍分枝鳍条主要为16根。这些特征表明,丽纹云南鳅隶属于云南鳅属下的侧纹云南鳅种组( Yunnanilus pleurotaenia group);更以鳔后室发达、末端不分出第三室这一特征,显示丽纹云南鳅与分布于滇中南盘江的小云南鳅 (Yunnanilus parvus)具有最密切的谱系关系。)
原产于广西境内的西江水系,分布较窄,但产区种群规模不低,时有在水族市场出现。喜于岸边浅水处结小群活动,通常一群由3~10尾鱼组成,雄鱼数量稍少于雌鱼,约于每年的4~8月间繁殖,鱼卵则产于石缝中。
10: 短体副鳅(横纹南鳅和红尾条鳅的钢铁结合体?)Paracobitis potanini (Gunther)(图十)
背鳍iv-8;胸鳍i-9—10;腹鳍i-5—6;臀鳍iv- 5。第一鳃弓外侧鳃耙退化,内侧8—l1。脊椎骨4+34--36+1。鳔后室退化,前室分为两个侧室,呈球形,包裹干骨质鳔囊中,其间为骨质峡部。胃大,呈“U”字形;肠管粗短。绕折成一个环,后肠较细长。腹腔膜为白色。标准长为体高的4。6—6。2倍。为头长的4。2--4。6倍,为尾柄长的6。 6—8.8倍,为尾柄高的4.6—8.6倍。头长为吻长的2.0—2.8倍。为眼径的4.6—6.0倍,为眼间距的3。2--3.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8—1.2倍。体长形。较红尾副鳅粗短。前段呈圆筒状。后段侧扁,尾柄短而侧扁,上下具发达的皮质棱,尾柄上部皮质棱前端达背鳍基部后端。头稍短,上下扁平,其宽大于高。吻短,前端圆钝,两颊部膨大。口下位,口裂呈横裂状。上颌中央有一较尖的齿形突起,下颌为两个月牙形的骨片组成,中央连接处为一深缺刻。唇稍厚。其上有许多褶襞。须3对,吻须2对。外吻须后伸可达鼻孔下方,口角须伸达眼球中部下方。眼小,位于头侧上方。鼻孔位于眼前方。离眼前缘较近t在一短管中。鳃孔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缘与峡部侧面相连。鳃靶细小,两端的鳃耙呈突起状,排列较稀疏,鳃丝较长。背鳍短小,无硬刺,其起点在身体中部。胸鳍短小,呈圆形。后伸可达胸鳍至腹鳍基部的一半。腹鳍短小,末端圆,无硬刺。其起点与背鳍第一、二根分枝鳍条相对,末端后伸不及肛门。臀鳍甚短小,末端圆。后伸不达尾鳍基部。尾鳍截形。尾柄短而高。肛门离臀鳍起点较近。鳞片细小,体侧和尾柄上密被细鳞,体前段稍稀,后段鳞片紧密,常被粘液层覆盖,腹部无鳞。侧线完全,在背鳍起点以后侧线常被粘液层埋藏。 生活时灰褐色,头背面有灰黑色斑点。体背部和侧上部为褐色带浅灰色,体侧有许多较宽的深褐色横条纹,腹部黄褐色。背鳍前缘和外缘具鲜红色边缘,其中部有一列黑色斑纹。胸鳍、腹鳍和臀鳍呈黄褐色。尾柄上部皮质棱的边缘呈鲜红色,尾鳍上具许多小黑斑,其基部有一鲜红色横条纹。体型小,数量也较少。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其附属水体,喜生活在江河或溪流的底层,与大多数的条鳅属成员一样,无渔业价值。。。
(友情提示second:市场上常见的缨口鳅Crossostoma davidi (Sauvage, 1878)以及中华刺鳅Sinobdella sinensis和厚唇瑶山鳅Erromyzon]sp看似和这个条鳅属有关系,但实际上缨口鳅属于平鳍鳅科腹吸鳅亚科缨口鳅属的成员,与我们原生鱼家族中家喻户晓的贵州爬岩鳅Beaufortia kweichowensis (P. W. Fang, 1931)有亲缘关系,中华刺鳅属于鲈形目刺鳅科中华刺鳅属,不是鲤形目的家族,至于长得像熊猫的厚唇瑶山鳅属于爬鳅科的一个新属,所以也是个sp*(指刚发现命名并有待确认的物种英文学名后要加的两个字母,泛指“新品种”))
其实,我们当下住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呼吸遍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空气,养着自己喜欢的那些国外底栖鱼,情不自禁的同时,却从未注意到,在遥远的青山里,也同样有着独特,魅力,阳光四射却默默无闻的本土底栖鱼,遭受着环境的污染,等待着那些真正看懂他们的观赏者和爱好者去赴山踏水,一点一点的将他们的颜色,吸藻时憨包可爱的样子所展现在世界观赏鱼的队伍之中,让跟多的人去了解,喜爱,并且去保护他们脆弱的自己,脆弱的但漂亮的家园!
好啦好啦,今天先写这么多,得上楼打饭喽,如果你也喜欢原生鱼或者其他观赏鱼的话记得加个关注点点赞,保持微笑的度过每一天养鱼的生活。我是那个十分二次元的秋浦堂主姚塔君,下次原创贴不见不散,now,bye-bye!🙈🙏🏻
(再次感谢百度网友的一些图片以及缸内各位鰍鳅的配合,谢谢🙏🏻)

爱龟爱鱼小百科第二季:聊聊养鳅那些事(重置版)-图1

爱龟爱鱼小百科第二季:聊聊养鳅那些事(重置版)-图2

爱龟爱鱼小百科第二季:聊聊养鳅那些事(重置版)-图3

爱龟爱鱼小百科第二季:聊聊养鳅那些事(重置版)-图4

爱龟爱鱼小百科第二季:聊聊养鳅那些事(重置版)-图5

爱龟爱鱼小百科第二季:聊聊养鳅那些事(重置版)-图6

爱龟爱鱼小百科第二季:聊聊养鳅那些事(重置版)-图7

爱龟爱鱼小百科第二季:聊聊养鳅那些事(重置版)-图8

爱龟爱鱼小百科第二季:聊聊养鳅那些事(重置版)-图9

undefined
    • 相关文章
    • 鱵鱼

      这东西也挺好养的
      724 9 5
    • 溪流精灵,跳缸王子

      10块钱买的军鱼,2小时就跳了,没抢救过来🥹
      695 7 3
    • 《真正的巴音布鲁克是没有海的———张弛教练》

      ——————在日复一日的奋斗中,我们驾驭着梦想,寻找着自我,那是飞驰人生的真谛。其它物种也一样,在内心的干旱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意义,现在,我恐怕它已经在这茫茫两年半余生中,已经找到了飞驰自己,划破星辰和朝阳的意义了吧,seeyouAgain~(没看过《飞驰人生》的我能写的这么厉害真是个奇迹😂)
      757 8 3
    • 黑壳虾皮

      最强补钙饲料
      696 2 2
    • 开一米二溪流缸准备工作

      原来的缸比例不好,804040的,做溪流没有感觉,所以争取同意后,换一个1205035的缸,物料如下。1205035背包溪流缸1003535底滤缸(带干湿分离)细菌屋100根乐迪70w两个(已有一个)创宁40w变频水泵溪流沙50斤主石两个(自采)铝合金底架还有就是过滤棉之类的缸买的是tb的一套价格1600总计花费2600元左右后续会在这个帖更新进度
      1575 1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