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防
孔雀鱼的饲养过程中要树立“防重于治”的思想。
1、人为
饲养过程中减少捞取鱼只的次数,可防止外伤及外伤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阳光
多见阳光,可促进鱼体吸收钙质,另外阳光还有产生紫外线灭菌之功效、
3、饵料喂食也是重要环节。如喂活饵,尽量选取新鲜程度较高的,然后在活饵存放过程中放少许食盐以防把病原菌带入。
4、营养
平时在孔雀鱼的饲养过程中注意饵料的多元化,以便鱼只多方面汲取营养。比如幼鱼阶段多喂一些活饵,会促进由于骨骼生长。亚成鱼阶段(2-3月)由于此阶段鱼只生长迅速,所以需要补充多种营养,每周辅助南极虾粉及维生素B1,B2等,使鱼达到营养均衡以加强绳梯免疫力,使之体格健壮,从而提高抗病能力,尽可能选取两种以上饵料来饲喂。
5、水质
进场按时按需换水,可减少水中病原菌含量,同时新水中富含氧气及鱼体所需各种物质。
6、繁殖
在饲养过程中,分两线繁殖种亲鱼,避免近亲交配产生体弱、即形体。
二、生病前的预兆
观察最重要
1、状态
一般健康鱼只在喂食前只要助人在缸前摆动手臂,便会随手的方向而动。这是一种长期形成的条件反射。如果某一时间段发生改变,那么就可能是鱼只的状态不好,此时最好换一些水,然后放一些盐。
2、聚集
有时会偶然发现鱼缸的角落有聚集现象,状态差,反应迟钝,没有食欲。
3、摆动
身体摆动可进食。
4、呼吸
急促。鳃开合频率快。
5、水质
突然某一天水质发白,鱼不精神。
6、鳍膜
发现有鱼背鳍或尾鳍上有雾状物。
7、体色
发病前有变色的现象,如发慌,体色减退等。
三、治疗 准确诊断与及时治疗
1、白点病
症状:在鱼表面和鱼鳍上形成一个个白色小点。病鱼会在花盆、石块和缸底摩擦蹭痒,随着病情的发展,白点会迅速遍布全身,使鱼食欲减退。
病因:由于温差较大或水质不良而造成的。
治疗:提高水温至28-30度,然后加入1%的盐,持续5-7天后可治愈。
2、烂尾病
病状:尾鳍末端呈现不规则,溃烂,并有出血,尾鳍紧缩。
病因:水质不良,换水不及时,PH几句变化都可能引起。
治疗:可用甲基蓝或土霉素+盐(每公斤水加6-7克),4天左右见效,温度提高至26度。
3、竖鳞病
病状:全身鳞片竖起,向外张开。
病因:水质不良或外伤都能引起此病。
治疗:3%的大粒盐洒在缸里,将水温提高至28度,持续一周后可见效。
4、烂肉病
病状:多发于母鱼,初期腹部灰白,肌肉长点并慢慢变大,最后出血发红,后期破皮而出,肌肉溃烂。
病因:一般是由于长期食用活饵,把病原菌待遇体内吸收入血。传染性强。
治疗:发生时把病鱼捞出,及时扔掉,然后全缸撒盐5%,此病较难对付。
注意观察,发现病鱼及时捞出。见效后,可在半月内再次用3%的盐水撒缸,以防反复。
5、腹水病
症状:浮于睡眠,腹部肿胀,腹部呈现投名状。
病因:水质不良、胃肠道感染级寄生虫都能引起此病。
治疗:可用小号针将腹水抽出,而后放入0.5%的盐水中恢复4天左右,也可用土霉素治疗。
6、肠炎
病状:鱼体瘦弱不爱吃东西。拉白色粪便。
病因:多见于喂活食或水质不良级室外设缸的水族箱,是一种肠内菌体感染所致。
治疗:有6-8千分痢特灵片泡4-6天,少量换水,头两天停食。之后改为干饲料或鱼粮,一周后可用活饵。
7、夹尾、摆动
病状:多发于刚购回的鱼只身上。
病因:大多数这种现象是因为水土不服,也就是水质的变化,兑水不良而引起的。
治疗:放入水质稳定剂或土霉素可改善次状况。
8、幼鱼针尾
病状:尾并成针尖状。
病因:鱼的放养密度过大,水质不良引起。
治疗:土霉素+盐,水温26度,持续几天可见效。
【孔雀鱼】提供孔雀鱼病害防治
-
相关文章
-
【孔雀鱼】孔雀鱼还不甩子
上周四买回来就已经这样了,到今天还没甩子,请问这是怎么回事?谢谢! -
【孔雀鱼】来几张非主流
当年备受争议的一个作品,初衷并不是推出来做观赏品种的,只是自己很喜欢这个表现就一直保留了下来。 -
【孔雀鱼】鉴赏:粉红白草尾
图一是重新做的半成品,因为工具鱼的变化,所以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图二是十年前的作品。 -
【孔雀鱼】本想买几个小的吃油膜的。
到家一看太大了 -
【孔雀鱼】买多了,大了。
本想买几个小的吃油膜,到了才…还好,能舔缸😂